自從網絡誕生之始,我們都在不斷地縮小“連接”的距離,電信網絡讓人們更近、互聯網讓事情更簡單。同理,商業網絡也將讓交易更容易。
在ToB行業蓬勃發展的當下,但是“商業網絡”這一終極愿景卻鮮有人談及,顯然B2B企業的發展理念不會與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背道而馳,之所以不敢談,是因為企業服務很難尋找一條行之有效的構建路徑,也因為大型企業的私有化與中小企業公有云存在天然的壁壘,更是因為產業協同價值的教育成本過高,等等原因讓這個美好愿景喪生在上百款“點對點”的應用程序中。
但是,不得不承認只有商業網絡才能讓數據安全地“連接”到人、系統和事物,可以實現更高效的企業流程以及新的洞察力和價值。那么,商業網絡的形態是怎樣的?它有哪些價值意義?To B服務該如何推進的?國產化后的“商業協同網絡”能解決了什么難題?下文將逐一給出答案。
根據相關的國際文獻,商業網絡在20世紀后期就出現在工業市場領域了,直到2013年,歐盟資助Ecorys研究后,才得出一個廣泛的說法:商業網絡有助于在參與人員之間建立強烈的信任感,并在提升公司形象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在商業網路里,供應商和企業被視為聯網企業,企業的上下游能輕易與他們合作的組織獲得聯系。如果是依賴分層、傳統管理方法的企業,一定是封閉的、選擇性的和控制性的,而依賴商業網絡的企業,則一定是開放的、隨機的和支持性的。
不僅企業合作層面,該研究還稱使用網絡的求職者,在就業市場上往往能獲得由于競爭對手的優勢,因為商務網絡可以幫助求職者更加了解,或跟得上所在領域的最新趨勢和技術,而且網絡還可以將求職者與專業導師或關系網聯系起來,他們能夠幫助求職者應對特定挑戰。
所以,當時有一句名言非常流行:重要的不是您知道什么,而是您認識誰……
可見,無論商業網絡還是商務網絡,它們的本質都是根據推薦和介紹,連接未知的可能性和關系。
商業網絡普遍應用于低成本的營銷方式,因為它能提供一種機制來接觸通過傳統廣告策略難以接觸到的決策者。
隨著ToB行業對云服務的普及應用,以及日益創新的產品和服務,一時掀起了千行百業的數字化轉型新潮流。由此也衍生出了各種各樣的商業網絡,它們或是訂單和發票為紐帶的業務網絡、或是垂直行業的協作網絡、或是基于EDI技術的業務網絡,這三種傳統的商業網絡也在不斷派生出形形色色的B2B服務平臺。
利用交易數據進行主數據管理、發票融資、動態折扣、支付保理等,是國外知名服務商對商業網絡的共識價值,比如SAP、Basware、Infor等,都會或多或少地利用直接或間接材料,擴展業務功能之外的服務。
拿SAP來說吧,他們的SAP Business Network除了能幫助企業與供應鏈中的所有貿易伙伴合作,而且能通過大數據分析獲得對供應鏈中所有流程的可見性,以及在業務中建立彈性。
這也是為什么基于EDI技術的商業網絡不斷探索數據分析帶來增值服務的原因,它既彌補了數據轉換、文檔交易等托管服務的一次性收入短板,也能通過增加收入來源來打破增長瓶頸,比如作為全球第二大基于EDI的業務網絡,IBM供應鏈網絡不僅利用AI技術對事物解密、轉換和分析,而且“連接”外界各個相關方的數據,為客戶提供現代供應鏈控制塔的可見性和靈活性。
當然,這些國外的數據分析服務前提是對用戶數據的權限受理。但是在國內,大型央企國企絕對不會隨意授權,而且隨著中小企業對數據資產的意識提高,必然會加速推進一種全新的路徑,讓被授權方能夠進行數據分析、挖掘價值,但是又不能看到用戶數據,更沒有資格“用作他途”,我們稱之為數據的“可用不可見”。
所以,商業網絡引進到國內后鮮有人提及。除了數據資產的授權難、可控流轉難、保護用戶隱私難的因素外,還有一個更大的硬傷:占由我國經濟一半收入的國企央企是獨立部署的,要構建上下游的商業網絡從根上都不允許。
我們何曾沒有想象過這樣的一個商業網絡:既能通過協議平等鏈接彼此,又能開放兼容各種應用程序;既能保障用戶隱私,又能讓數據資產可控流轉;既能享受AI帶來的業務可見性,又能融入到價值互聯的生態網絡……
但不幸的是,我們今天所信奉的那些商業網絡,與我們的想象大相徑庭。我們眼前所充斥的大多數商業平臺,在構建網絡的協作機制上都是生搬硬套、在面對大量混合部署的客戶時又是黔驢技窮、在面對用戶的隱私要求時更是束手無策。
更甚者是,某些商業網絡在提供數據流轉、文檔交付的價值之外,還非法地對用戶數據在金融等方面的濫用。這更進一步說明了中心化商業網絡的弊端,即使是再強大的底層技術,不能解決中心化的網絡都不是絕對安全的。
不難發現國內商業網絡的短板和痛點,也反向地證實了真正符合國情、順應大勢的商業網絡,一定是通過強關聯的協同業務為切入點的,一定是打破獨立部署的數據壁壘的,一定是借助隱私計算讓數據可用不可見的,一定是讓用戶的數據資產可控流轉的,一定是去中心化來推動平等鏈接的,一定是趨于形成開放生態且可運營的……
這六個“一定”的集合體,按照福雷斯特研究公司對B2B商業網絡的劃分,就是通過區塊鏈或其他類似的技術理念,實現了“Many-to-many”(多對多)的業務網絡,它既不同于其他B2B集成機制對管理文件傳輸,或者直接集成和API對接,也不同于“Many-to-one-to-Many”(多對一對多)提倡的多個買家通過一個中心鏈接多個供應商,更不同于SaaS類B2B服務商利用系統連接多個買家或供應商。
那么,Many-to-many模式的商業網絡形態如何運用Blockchain技術來實現?
其實這問題也是擺在“商業協同網絡”面前的一道難題,目前其在理論上探索了一種超區塊鏈技術,既要保證企業數據足不出戶的安全性,也要實現與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性,甚至要打破私有化部署與公有云數據交換的天然阻隔。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趙司馬箋”(ID:zhaotingfeng007),作者:秋客,36氪經授權發布。
36氪平臺
Copyright 2021 快鯨
掃碼咨詢與免費使用
掃碼免費用
申請免費使用
在線咨詢